存储引擎源码解析 | 磁盘引擎(12)

4.2.6 行存储缓存机制

行存储缓存加载和淘汰机制如图4-20所示。

行存储堆表和索引表页面的缓存和淘汰机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 共享缓冲区内存页面数组下标哈希表

共享缓冲区内存页面数组下标哈希表用于将远大于内存容量的物理页面与内存中有限个数的内存页面建立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通过一个分段、分区的全局共享哈希表结构实现。哈希表的键值为buftag(页面标签)结构体。该结构体由“rnode”、“forkNum”、“blockNum”三个成员组成。其中“rnode”对应行存储表物理文件名的主体命名;“forkNum”对应主体命名之后的后缀命名,通过主体命名和后缀命名,可以找到唯一的物理文件;而“blockNum”对应该物理文件中的页面号。因此,该三元组可以唯一确定任意一个行存储表物理文件中的物理页面位置。哈希表的内容值为与该物理页面对应的内存页面的“buffer id”(共享内存页面数组的下标)。
因为该哈希表是所有数据页面查询的入口,所以当存在并发查询时在该哈希表上的查询和修改操作会非常频繁。为了降低读写冲突,把该哈希表进行了分区,分区个数等于NUM_BUFFER_PARTITIONS宏的定义值。在对该哈希表进行查询或修改操作之前首先需要获取相应分区的共享锁或排他锁。考虑到当对该哈希表进行插入操作时待插入的三元组键值对应的物理页面大概率不在当前的共享缓冲区中,因此该哈希表的容量等于“g_instance.attr.attr_storage.NBuffers + NUM_BUFFER_PARTITIONS”。该表具体的定义代码如下:

RelFileNode rnode; /* 表的物理文件位置结构体 */ ForkNumber forkNum; /* 表的物理文件后缀信息 */ BlockNumber blockNum; /* 页面号 */ } Buffer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