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和恩墨客户成功部研发架构师罗海雄发表演讲
云和恩墨·本原数据技术合伙人张程伟发表演讲
简单来看,MogDB Cube 基于鲲鹏多核处理器的性能算力,结合企业级数据库 MogDB,并在底层使用了云和恩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存储软件 zStorage。zStorage 在鲲鹏服务器下平均单节点性能达到50万IOPS的同时可以达成0.8毫秒的平均时延,还能够在磁盘故障场景下完成每15分钟1TB数据的重构。这样能够满足用户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遇到的高并发、高性能,以及简化运维的场景化需求。
针对数据库场景的优化,MogDB Cube 存储层实现8K原子写,能够确保写的原子性,从而去除数据库双写代价;此外还包括,xlog日志下盘实现多路异步写,确保无空洞保序返回,在保证数据一致性的前提下提高事务提交性能。张程伟表示:“优先处理xlog日志的IO,即使在负载过载的情况下还能获得稳定的事务提交性能;同时基于分布式存储的快速克隆技术,能够实现整个数据库集群的快速克隆。”
资源池化架构是最新版 MogDB 的最大亮点。内存池化技术通过分布式锁,将不同节点的内存整合为全局一致的分布式缓存,避免在主备节点间复制xlog日志,将主备切换的RTO时间进一步缩短到10秒以内,同时还使得备机可以提供实时一致性读的能力,帮助对数据一致性敏感的业务从单节点扩展到集群能力。存储池化技术,通过分布式文件系统提供多个数据库节点一致访问共享存储的能力,这样可以使数据库集群中的主备节点能够共享访问同一份数据,将存储成本降低50%以上。“当企业需要扩容数据库节点提升性能时,不再需要在新节点构建全量数据,可以直接挂载访问共享存储上的同一份数据,实现分钟级的备机扩容。”张程伟做了详细的阐述。

另外,MogDB Cube 还针对大容量混合负载进行了性能优化。其通过读写分离,以及将只读业务自动负载均衡到多个备节点,低冲突场景可达70%的线性度,而在一主两备架构下,多机并行查询可以使TPC-H总性能提升150%。
同时,MogDB Cube 中还融入了云和恩墨数据库云管平台 zCloud 的图形化管理能力和自动化、智能化的运维能力,提供开箱即用的一体化的交付形式,更是为用户节省了80%的部署时间。
张程伟介绍到,在与某客户联创方案中,客户在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各部署一套 MogDB Cube,采用“2+3”的架构,即两个数据库节点和三个存储节点,从而形成 MogDB Cube 资源池化架构。此外,客户还在生产中心和灾备中心采用xlog日志同步复制,确保达成容灾等级要求。
总结来看,MogDB Cube 一体机产品,特别适合于对RTO敏感的核心业务场景,并针对大数据量混合负载场景(TP和AP)做了大量性能优化,并且可以有效减少建设成本和运维投入。
写在最后
如今,随着国家对信息安全和自主创新要求不断提高,国产数据库市场也逐渐崛起,并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沙利文咨询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杨晓骋曾表示,从国家“十四五”提出要大力发展数据库以来,数据库产业在中国有了蓬勃的发展,从市场份额来看,2019年的国产比例为35%左右,而到2022年年底,国产的比例已经接近50%,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欣喜的成绩。
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也要求国产数据库厂商更要持续发力,一方面,加强技术研发,突破技术攻关、产业生态优化、应用协同等方面的难题,另一方面,加强行业实践,从各行各业的场景化需求出发,积累行业实践经验,从而助推国产数据库行业的繁荣与发展。
我们注意到,在自主创新、拥抱开源生态、推进行业应用落地方面,云和恩墨也在进行着自身实践,并致力于通过数据库基础软件和管理软件赋能千行百业的数字化升级转型,期待在未来云和恩墨通过 MogDB 的自身进化和广泛应用能够推动中国数据库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本文转自云和恩墨微信公众号